★巴爾塔薩‧丹那(Balthasar Denner)<老婦人>(圖片取自華麗巴洛克官方網站)

出發之前,雖然已經聽過很多朋友抱怨過該展不值得一看,很多傑作都沒有來等等,但因為仍是難得的國際交流展,展的又是西方傳統繪畫,所以趁著老闆出國,特地請了一天假前去朝拜一下。
這次來的的大作,包括委拉司蓋茲的小公主、杜勒的威尼司少女、魯本斯自畫像等,都已經在最近的各大報紙露過很多次面。因此,到故宮除了一覽真跡之外,我也想看看故宮怎麼規劃這個展覽,特別是個西洋繪畫的展覽。
記得十多年前,曾經跟著學校一起到故宮看羅浮宮特展,然後是傳奇之美—女人頌,再來是法國繪畫三百年,和今日的華麗巴洛克。好像,臺灣人接觸19世紀以前西方繪畫的機會不多,大部分觀眾對印象派之前的藝術瞭解很有限,而且我們也沒有以收藏西洋繪畫為主的國立博物館、美術館,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難得跨海來台的西洋美術展覽,其教育功能更應該被凸顯。
狹小的空間、擁擠的人潮,永遠是故宮特展給人的印象,也是先天難以克服的缺點。一大群學生跟著導覽員在一幅又一幅傑作前走走停停,這裡一群、那裡還有一群,雖然擁擠了一點,但是導覽員說的真的很生動!國台語雙聲帶,將西洋藝術史說的很有趣,我在一旁跟著聽,也覺得收穫很多。但館內仍有許多沒有預約導覽的觀眾和學生,他們能用什方式自我學習呢?
1. 花100元租借語音導覽,在提供解說的作品前按下編號,耳機就會傳來優雅的中年女子聲音,用字正腔圓的中文和不太白話的敘述一一為觀眾朗誦。
2. 依展場的規劃,在導介廳及每個主題區入口處閱讀貼在牆上的簡介,但是字很多而且眼睛會酸,不知到底有沒有人真的看完過。
3. 拿免費但精美的簡介,在昏暗的燈光下按圖索驥,摸索前進。
4. 花299元買導覽光碟。如果順著人潮被擠到出口,可是卻發現錯過了很多細節,或者還搞不清楚在展什麼的話,可以買這片導覽光碟,回家放到電腦慢慢看。(但光碟中並非所有作品都有,嚴格說起來只是一份導覽簡介的電子檔,且作品畫素不夠高,配合展覽的互動式學習遊戲也尚嫌粗淺)

以上這4種方法我都試過,但還是不敵現場導覽的效果立即、印象最深刻。現場導覽雖然不見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,但堪稱國內大館的故宮,是否應以平易近人的方式,將西洋美術介紹給大眾?是否應提供更多元、更強勢的學習資源,甚至將導覽資源分級,讓來自不同背景的民眾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門票造訪之時,也能各有所得,滿載而歸?
否則就算有再多的世界名作,在欣賞了「華麗」的視覺效果之後,仍只有「貧窮」的美感素養與知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