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刻品探索角落(Sculpture cove):
此區的探索主題是Martin Puryear為蓋提所設計的裝製作品:That Profile (1999),這件作品能在蓋提的接駁電車站上看見。而在探索角落裡,館方設計了三堵牆面,強面上有許多洞口,家庭觀眾們可藉由一端被固定的輕便的泡沫管來設計雕塑。這些洞口的位置被規劃從腳踝到一個成人伸手可及的高度,鼓勵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完成這件作品。




照片探索角落(Photographs cove):
集中在這個探索角落中的照片讓觀者走進David Hockney的作品:Pearblossom Hwy., 11–18th April 1986, #2中,這件作品以照片的鑲嵌為特色,館方將Hockney的作品複製放大,牆的對面有許多鏡子,來訪的家庭觀眾可以透過鏡子看到自己,也可以將其更動或變形。


因為對象是兒童,所以學習活動中的遊戲性質濃厚。就「好玩」對一般人的吸引力而言,蓋提家庭資源中心的作品被放的很大,觀眾可以置身在整件作品中,好像真的「走進了藝術家的作品裡」,且蓋提的對象以「家庭」為主,即大人、小孩都可以隨時進到這個資源空間,享受這些設施。


蓋提的家庭資源室空間非常小,但是活動空間規劃的將當集中,以探索角落(coves)的概念區分每一區塊,各有不同的情境與氣氛,使人一進到角落就能融入其中,專心的「玩遊戲」。


展示空間可巧妙的利用小房間、凹室與島形結構等結構體,將美術館分割成較小的區塊(Hooper-Greenhill, 1994;曹筱玥,2005),但以往的理論認為,這些小區塊必須要大到能夠容納10-20個人來參觀展覽,才有助於注意力的集中。而在資源學習空間中,目的並不是「展示作品」,尤其是蓋提本身強調以「家庭」作為單位的學習,再將空間切割為更小、可以讓一至兩個家庭同時在一個小「探索角落」中學習、玩遊戲。因為空間壓縮,觀者一進到這方小空間中,就很能夠進入空間所營造的氣氛,如同拉岡所言的「鏡像」與「幻視空間」。蓋提花了很多精神在營造每個空間的氛為,讓人一踏進去就欲罷不能。

arrow
arrow

    Yo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